分卷閱讀141
什么樣子! 在李明銳詢問皇上要不要去里面看看,或者是讓張彥瑾他們領路,他進去好好參觀參觀的時候,皇上擺手拒絕,直接翻身上馬道:“朕去了反倒是打擾了他們,等到徹底建好之后,朕再過來也不遲!” 就這樣,皇上微服私訪一圈之后,就直接回了長安城,而張彥瑾和陳溯他們接到陳德讓和張仲謙傳來的信函讓他們做準備的時候,才打聽到皇上早就已經回去了。 兩人面面相覷一番后,還是張彥瑾猜出了皇上的心思,他笑道:“走吧,干活去吧,皇上這是不想打擾我們,讓我們好好干活呢?!?/br> 嘴巴上說得輕松,可張彥瑾心中卻越發佩服當今皇帝,真不愧是一代賢君,居然不擺帝王架子,悄悄來了之后悄悄走了,當真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一段時間,張彥瑾雖然一直在別的地方忙碌,可洛陽牡丹園的事情他也一直在cao心,許許多多的工匠在各地琥珀酒坊的資助下,陸陸續續來到了洛陽。 在張彥瑾的安排下,工匠們都先參觀牡丹園,之后再在張彥瑾的要求下做出一件工藝品。 若是按照評判標準覺得工藝不錯,張彥瑾便重金把工匠留下來,若是感覺來的工匠做工不行,張彥瑾便給出路費,委婉的把工匠送走。 就這樣,十多天下來,竟然篩選出了上百個手藝高超的工匠。 與此同時,張伍二也帶著香山幫的工匠們不遠萬里回到了洛陽。 張彥瑾這才知道,這一代香山幫的工匠們還沒有發跡,掌門人是楊耀祖。此人雖在歷史上了無印記,可他的兒子卻名留青史。 楊耀祖的兒子正是當年將畫家張僧徭的繪畫風格運用到雕塑和建筑上面,制作出保圣寺九尊羅漢的一代名手,楊惠志。 在藝術方面,人能不能發跡或者能不能出名,是有一定運氣成分在里面的。 楊惠志的手藝傳自他的父親楊耀祖,如此足以證明楊耀祖的手藝之精湛。 再者,等到楊耀祖等人完成了牡丹園的建造,恐怕也會跟著牡丹園一起名留青史。 更讓張彥瑾興奮的是,他這一次不僅招攬來了工匠,還招攬來了著名畫家文輝明。文輝明屬于吳門畫派的畫家,他的書畫造詣可謂是極其全面,詩、書、文、化無一不精,無一不通,歷代人稱之為四絕全才。 最重要的是,他無論是詩、書、文、化這四樣的哪一方面,都師從名家。 在繪畫方面,他師從沈周,后來和沈周一起創建了吳門畫派,在畫史上更是和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為吳門四家。 巧合的是,他在詩文上唐伯虎等人被人稱為吳中四大才子。 現如今,有了文輝明這個著名的畫師,還有了以楊耀祖為首的香山幫工匠,更有宇文上愷這個懂得風水的規劃大師,下面還有無數的工藝精湛的工匠,這么一群人聚在一起,他還怕牡丹園不會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園林? 張彥瑾這下子是徹底把牡丹園的事情全權授權給了文輝明、楊耀祖、宇文上愷,讓他們籌劃建設牡丹園,錢財方面他們不用擔心。 不是他偷懶不參與牡丹園的設計,而是他知道他在上面只懂得皮毛,所謂術業有專攻,把事情交給擅長做這件事的人去做,才是省時又省力的辦法。 半個月不到的功夫,文輝明、楊耀祖、宇文上愷三人就籌劃完備,牡丹園的建設正式拉開了帷幕。 張彥瑾也沒有閑著,他先書信聯系了劉俊義,讓他今年去海外的時候把花的種子帶回來,他準備將海外的品種引進牡丹園培植,然后賣到中州各地和西域各國。 所謂物以稀為貴,中州當地的牡丹他則準備販賣到海外和西域去。 南陽和信陽的茶葉他也安排人全部采摘了回來,并且做了加工,成了香濃四溢的信陽毛尖。 第90章 張彥瑾在讓人將信陽毛尖按照不同重量裝入到他批量生產的茶罐當中后, 便開始讓人拉到寧州交給劉俊義, 讓他販賣到海外去, 賺到的錢則大家平分。 由于大量的信陽毛尖需要裝入到茶罐當中,張彥瑾琢磨了一番, 對張伍二道:“你明天去各大村子里, 對那些農婦說,我們的工廠需要她們來幫忙裝茶葉,每天二十文錢, 當天干活當天付工錢?!?/br> “啥?不中吧?”張伍二在中州這地方待久了,也開始染上了中州的口音和說話方式:“二郎, 你沒給我開玩笑吧?” 張彥瑾被他這憨樣逗得一樂道:“什么中不中?中州話你倒是學得可快,我剛剛說的話, 像是和你開玩笑嗎?” “二郎, 這自古哪里有女人出門干活的事情?那會讓人笑掉大牙的,肯定沒有人干?!睆埼槎芍皇址旁谝黄?,有些躊躇不安地看著張彥瑾,只覺得張彥瑾這思維實在是離經叛道,沒有辦法施行。 大魏朝根本就沒有女人還可以出門上工賺錢的事情, 都講究個藏于深閨當中, 就連農婦們也都是洗衣做飯, 掃地織布,鮮少出門。 “你什么意思?”張彥瑾眉頭一挑道:“人家是缺條胳膊還是缺條腿,怎么就沒有辦法出門干活了?怎么就讓人笑掉大牙了?” 中州重建,男人們每天都出外干活, 女人們沒有地種,什么都沒有,每天只能在家里閑著,靠著朝廷的補貼來維持生活,說是朝廷補貼,其實也是她們家里的男丁們每天出門干活換取來的報酬,不過這點報酬實在是少得可憐。 信陽和南陽這兩個地方的農婦們還好,每天被族長帶領著去伺候茶樹,可其他地方的就不一樣,可以說是每日每日無事可做。 與其讓她們閑在家里,不如安排到茶葉廠里去,做茶葉裝罐的工作,這樣一來,便是雙贏了。他的工廠需要工人,而這些農婦們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工錢來生活。 更重要的是,讓中州的婦女們出來給茶葉裝罐,這不過是他計劃實施的第一步,他以后還有其他廠子要開,里面的工作細致,男人們干起來絕不如女人們上手快,他必須要打破傳統,讓婦女們慢慢走出家門,到外面來工作。 “二郎,這哪里有女人出來工作的道理?我不是說她們缺胳膊缺腿……”張伍二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怎么說,女人在家不出門已經是既定的習慣了,也是他從小以來就默認這樣的,若是讓他說個理由出來他還真說不出來。只能說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吧。 張彥瑾不容置疑道:“既然人家也不缺胳膊也不缺腿,就能出來上工,再說了,人家愿不愿意那也不是你能拿主意的,這是人家自己說了算的,你按照我說得辦就行了?!?/br> 他知道,他就算是再給張伍二說也說不通,畢竟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種思維已經根深蒂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