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9
過一個參贊軍務政務的名頭,雖然也能沾光,但到底跟武將不一樣。仗打完了,剩下的才是他們的差事。 而除了封賞須得等朝廷那邊議定,剩下的事,都得跟草原人周旋談判才能最終定下來。 而打了勝仗,談判自然不會有太大的難度。差事好做,功勞卻不小,自然是人人趨之若鶩。 但李定宸最后推出來處理此事的人,卻有些出乎眾人的預料。 前首相王霄的弟子,顏弘。 就連顏弘自己也沒想到會被委以重任。他自然知道陛下勵精圖治,朝中機遇很多,但自己的身份敏感,就算有再多的才能也未必會被重用。再說,離京多年,顏弘也覺得自己有些脫離時政,所以回朝后被安置在冷門的禮部也沒有任何怨言,這一年多來一直在接觸和熟悉朝堂。 卻沒想到,皇帝竟然那么快就起用了他。 這樣的知遇之恩,讓顏弘陡然生出幾分不負使命的責任感。 他本來就飽讀詩書,對歷朝歷代的典故信手拈來,加上這一年多的了解,對李定宸的想法也多少算是心里有數。因此雖然議論者眾,但顏弘卻沒有半點推辭,接下了這份擔子。 草原人桀驁不馴,雖然認了輸,但卻不代表大秦的條件他們都能照單全收。兩方第一次坐下來談判,他們就表現得十分傲慢,甚至故意不說中原官話,只說番語。 而顏弘竟是每句話都能接得上,引經據典,將蠻橫的部落首領說得心服口服。 也是直到此刻,所有人才知道,從京城出來這一路上,顏弘竟也沒有閑著,而是一直在跟向導學習草原人的語言。幾個月下來,竟是頗有心得,至少日常對話沒有問題。 而顏弘在談判桌上的表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分明是冠巾儒士,與人爭辯起來卻是半點都不落下風,商量出來的每一個條款也都有利于大秦,讓人不服不行。 最關鍵的是速度快。 本來這種事情,不要說三五個月,就是拖個一年半載也是等閑。 但顏弘知道皇帝估計急著回京,所以半點沒有拖沓。 ——李定宸雖然不需要親自處理這些事,但談判過程中,大軍卻還是不能撤走,須得駐扎在草原上形成威懾,好叫草原部族知道厲害,免得他們反復。 而他雖然沒有催促過談判進度,卻是一天三次派人來看進展如何,顏弘如何不知道他這是不想多等? 于是拼著自己日夜苦熬,那么多那么復雜的事務,他一條一條理清楚,不過半個月的功夫,竟是都商談得差不多了。 戰俘大秦留著無用,叫各個部落自己拿牛羊馬匹來換。已經被秦軍占領的土地,自然都歸于大秦,丈量之后重新設立新的邊境線,同樣留出一段緩沖帶。至于糧食交易的價格,以后的邊貿互市等等,也在顏弘的考慮之中。 等商議完畢,厚厚一摞條款書送到李定宸案前,他忍不住將之展示給首相杜卓華看,兩人贊嘆了一回年輕人的沖勁,又不免懷念了一番王霄。李定宸便也順勢下旨,恢復了王霄身上虛銜,叫他在老家榮養,又賞賜了不少財物。 距離王霄去職至今三年時間,他從未對朝堂施加過影響,李定宸自然也不會讓他一直以一介白身住在鄉間。只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契機罷了,如今顏弘出了政績,自然是順勢而為。 而這種賞賜,顯然比給顏弘加官進爵更讓他高興,面圣時一再表示要為陛下、為朝廷肝腦涂地,死而后已。 李定宸沒要他肝腦涂地,只是把人留在了西北,要他將條款上的那些內容一一落實。等事情做完之后再回京。而他自己,則也是時候班師回朝了。 御駕親征的夢想完成,雖然沒有親自領軍上戰場,李定宸也算是過了個癮。中途還看到了不少北地的風土民情,也算是讓他對自己治理之下的這片土地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等興奮之情散去,作為皇帝的責任盡了,新鮮感也消耗得差不多時,李定宸便開始想家了。 尤其是在有了新的想法,迫切的想要跟皇后分享,轉過頭卻發現身旁根本沒人時,這種落差最大。就算是再好看的風景,再令人興奮的功績,少了與之分享的那個人,似乎也就不那么令人激動了。 所以仗一打完,李定宸就已經著人安排回京的事。 他還嫌棄大軍走得慢——畢竟步兵的行軍速度和騎兵截然不同——索性把這些人給留在后面慢慢走,自己則領著剛剛組成沒多久的輕騎兵先走。 這個計劃遭到了朝臣們的反對。 因為只帶騎兵,就意味著鑾輿也要留在后面,而文官們所乘車馬,必然也是如此。 皇帝自己身體強健,弓馬嫻熟,跟騎兵一起趕路不覺得有什么。很多朝臣卻是養尊處優,雖然也不是不會騎馬,但要像是行軍一樣趕路,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叫皇帝把他們給留在后面,那成什么樣子了?估計等回了京城,皇帝固然會被御史彈劾一個“輕浮、不成體統”,他們自己卻恐怕連頭頂上的烏紗都保不住了。 但是皇帝會怕嗎?反正從他登基開始,專門寫來罵他的奏折幾乎每天都有,而且其中出現得最頻繁的罪名就是輕浮任性。不痛不癢,李定宸早就已經習慣。所以面對朝臣們的勸諫,他的態度也很堅決。 要么你們自己跟上來,要么朕自己先走。 大臣們能怎么辦?當然是咬牙也要跟上??!只有他們遷就皇帝,豈有讓陛下遷就他們的? 不過像杜先生這等上了年紀的老臣,李定宸也不強求他們跟上,索性都安了個可有可無的差事,叫他們留在固原,晚一步動身。 于是,在這樣的安排下,算算時間,李定宸發現,自己完全可以趕在端陽節之前回到京城。 他還特意給越羅寫了一封信,叫她等著自己回去一起過節。 消息傳回來,整個京城都沸騰了。 雖說大軍并沒有跟著回來,但帝王凱旋、鑾輿回宮,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大事。雖然真到那個時候,為了保證安全,京城內的道路估計會戒嚴清場,他們其實什么都看不到,但還是不影響所有人的熱情。 而且京城百姓對皇室的畏懼沒有那么深,又在這城中生活了那么多年,就算軍隊封路戒嚴,他們也總能找到圍觀的辦法。 這可是大秦幾十年沒有過的盛況,如今能夠親自目睹見證,足夠接下來幾十年里吹噓的了。 皇帝回京,皇后與朝臣們自然也要出城迎接。所以提前一日,就有消息送回來,預測鑾輿返京的時辰,好讓這邊做好迎候的準備,以免倉促之間會出差錯。 雖然越羅也想闔家去迎接李定宸,但江太后不愿拋頭露面,而兩個孩子又還小,索性就只安排他們在宮門口迎候,她自己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