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7
眼、身材高大的白人男性提著硬皮的公文包,明顯是才至此地。 十年浩劫以來,華國的文明歷程可以說是倒退十年,國外的作家一個又一個將哈維文學獎捧走,國內卻無一頂梁柱。好不容易有個舒老憑借入圍哈維,更是一舉得獎,結果舒老卻在十年期間不堪批斗的折磨,投河自殺了。 而按照哈維獎的規定,獎項只能頒給在世的作家。舒老逝世,便由排位第二的作家順延抱走了獎項。 如此這般,自五十年代建國到現在,三十余年,華國還沒有出過哪怕一個哈維文學獎獲得者。自從前幾年國家政策開放,對外交流日益密切,每有作家出國去參加交流會,莫不要受一番他國作家的奚落。 可哪怕怒火上頭,偏偏國內就是沒一個拿了獎能正面回懟的。雖然國內優秀作家也不少,可哈維獎只對長篇開放,散文詩歌之類的體裁,寫的再好也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獎項予以爭光。 去年正是十年浩劫以來,作協正式重組的第一年,稱得上是百廢待興。而國家作協可以說囊括了全國九成以上的優秀大家,縱使在長篇當年有所欠缺,但在其它領域卻是不懼的。 故而,全國代表大會一結束,作協就迫不及待的召開了這次交流會,力邀海內外各知名作家前來參加,為的就是向外界表示一個信號――一個華國作家亦出類拔萃的信號。 當然,作協并不是毫無準備、毫無底氣,只憑著一時意氣便開了這次交流會,不然豈不是讓外人看笑話,弄巧成拙。因此,除了像賈平仄等各色大家咸聚此地,溫知秋這種新興的潛力后輩也都前來,各個領域凡是有所成就莫不在場,只等著和前來的外國作家一較高下。 雖然有以眾欺少之嫌,但華國的文人自古講究一個風骨,因此,作協既沒打算打輪番戰,屆時誰有本事誰上就是。一方面也沒說讓自家人提早準備。至少溫知秋沒有收到任何類似通知,也僅僅是知道或許會有外國作家前來參加這場交流會而已。 而如今,在交流會即將結束的倒數第三天,這群倨傲的外國交流團才姍姍來遲。要知道,哪怕是查老這樣的大家,也在第一天就到了京市,只不過先前一直在和同等級別的大家交流,在最后的兩三天才出來見見新人罷了。 這舉動不可不說是直白表現對華國作家的蔑視了。 好在作協做事穩妥,房間一應都留著,甚至還多訂了幾間,以備不時之需,避免了人家突然前來卻準備不周的窘況。 數名白人男性面上的表情大多不耐煩,以挑剔的眼光打量著周圍,仿佛站在這里多么辱沒他們的身份。為首的那個也皮笑rou不笑的正在跟作協主席團的一個理事說著話,旁邊還有一個翻譯模樣的即時幫理事翻譯。 或許是為首的白人作家說了什么不客氣的話,翻譯的面色明顯不對了起來,翻譯給理事后,理事的面色也并不好看。但仍維持了風度,伸手請幾人去房間休息。 幾人就這樣趾高氣昂的走上了樓梯。 查老見了,笑道, “西方人往華國人面前一站,仿佛就成了上等人,神氣十足,可見教養氣度和人的等級并不是成正相關的?!?/br> 話中的挖苦之意十分明顯。 溫知秋也眉目微斂。別說是現在,就是再往后推四十年,有這種想法的西方人也不在少數。但因著國力的日益強盛,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對華國有了理性的認識,像今日這么倨傲的,也是少見。 正想著,就聽查老長嘆一聲, “也不知道何時,港省才能成為真正的港省,到底華國才是港省的家?!?/br> 溫知秋聞言,心中也是感慨萬分。 雖然國家已經施行了改革開放的措施,可國力強盛絕非一日之功。等港省回歸華國之日――倘若歷史的軌跡不變,還要再等十五年。十五年放在歷史的悠悠長河里只是彈指一瞬,卻足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稚子邁入大學,一直生活在受大不列顛殖民的地方,新一代長起來的港省人,有多少都已經被大不列顛的文化同化,自認大不列顛人了。 查老眉目低垂,明顯是想到了什么。溫知秋便也不打擾,只安靜的將盤中的小點心吃完。這是京市老店桂香村的招牌點心――玫瑰花糕,甜而不膩,很得溫知秋口味。 溫知秋早已經打好主意回家的時候買些給蘇玉秀和孩子老人吃了。只是因著剛剛那一幕,口中滑膩清香的糕點也食不知味起來。 酒店供應的晚飯時間是下午五點到六點。眾作家可以三三兩兩聚眾找張圓桌,繼續聊著沒交流完的話題。飯桌,向來是華國人最愛促進感情的地方。 溫知秋這些日子一直是和余老等人同座。無人和其搭話時,溫知秋便安靜的吃自己的飯。言語時又妙語連珠,風趣幽默。諸位大作家言語間提及的典故也都如數家珍,很快就和幾位前輩打好了關系。 而今天因著和終于露面的查老相談甚歡,查老甚至主動邀請溫知秋共進晚餐。 饒是余老這般年紀,也不由得對溫知秋有幾分羨慕之意。無他,和查老坐在一處的人數不多,卻盡是賈平仄之類大家中的大家,得其指點幾句,必能受益匪淺。更不用說其它年輕的作家,看著溫知秋的眼神熱烈不已,恨不得立馬把溫知秋拽下來換上自己去。 賈平仄和史仁都是作協主席團的理事,平時甚少露面。此時見了溫知秋這個見面陌生的,但在查老身上掃一眼,也就能猜到, “這位是溫小友吧?!?/br> 賈平仄和查老差不多的年紀,卻要更高、更文弱、也更顯文人氣息些,也不知是不是和其常年寫散文有關。 溫知秋自然恭敬應是。 賈平仄笑問, “溫小友平時除了,還寫過哪些文章?” 溫知秋沒想到今天一口氣就將想見到的大家們見了個遍,心中很是歡喜。本就是求教而來,聞言認真回道, “平素還寫些札記,散文也略有涉及?!?/br> “哦?” 賈平仄本是隨口一問,沒想到溫知秋卻如此回答,顯然是來了興趣,又道, “都寫過什么?” 賈平仄是著名散文大家。文筆悠然,讀來如三月春風,卻又意義深刻,人生哲理猶如一杯香茶,幾層品悟間屢有新收獲。其發表的散文,不是被編入教材,就是被編作題目,下至初中上至大學,學生們對賈平仄這個名字都十分熟悉,可以說是又愛又恨。場內除了史仁能跟其一較高下,其余人都是要遜色不少的――哪怕這些人本身已經頗有名氣。 一時間,桌上其余的兩位大家也將眼神放到了溫知秋身上。 查老也明顯詫異不已。他也寫通俗,平素雖然也會寫些其它的,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