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71
杜楚客被阿生領了進來,對著那塌上的人一禮后,便躬身去拾起地上的名冊,這人過中年的男人一邊折著名冊,口中道: “知道王爺不喜歡太過熱鬧,這次宴會的客人是請的多了,可皇上昨兒才特地囑咐過微臣,要在芙蓉園御宴宮精辦您這次的生辰,如何能敷衍陛下,您且忍忍吧?!?/br> 能用這般冷靜的語氣面對李泰,說出這種淡定的勸說的人,整個人魏王府,怕也只有杜楚客一人了。 “那你便來敷衍本王么?”李泰接過阿生遞來的茶杯,把玩著荷囊問道。 “克己不敢?!倍懦偷?。 “第三頁、第五頁的客人,去掉?!边@名冊的文折上共有七八頁,每頁大致是載著十幾個人名,也虧得李泰掃上一遍便能記得大概。 杜楚客將名冊翻到那兩頁看過,抬頭道:“這個不能去?!?/br> “嗯?” 杜楚客從袖子里摸出一份青頭文折來,道:“這是陛下和皇后娘娘吩咐過的,都是這上面載有的京中小姐們,專為您日后選妃所備,如何能去?!?/br> 李泰瞅了一眼便記起這是前日他在皇宮里,李世民塞給他錄有這京中適婚女子們的名單,當天回府他便隨手丟給了管家,也不知是怎么到了杜楚客的手里。 “王爺,自弘文館起,克己便近侍您跟前,如個已有七載,當是比旁人更清楚您乃成大事者,然而,恕克己直言,王爺眼下在婚事上著實是寡斷了一些,就是正妃難立,也當有側室在府才對。您生辰一過,便是年滿二十,若府中仍無妃,無子嗣后繼,于大事不利,于您之心向不謀?!?/br> 阿生干咽了一口唾沫,偷瞄著李泰,只見他側眼看著垂頭而立的杜楚客,低著嗓音道: “大事、心向?本王不記得何曾說過這些,你的心思倒是不小?!?/br> 聽到這聲問,杜楚客平靜和直板的臉上方才露出一抹失落之態,但很快又被嚴謹遮去。 “是克己多嘴了,但這宴客名單,還是不改為好?!?/br> “下去?!?/br> “是?!?/br> 杜楚客轉身前看了一眼地上的藤箱,神色一疑后,退出了室內。李泰瞥了一眼他的背影,手指沿著荷囊上的繡紋描繪了一圈,阿生見他心情似乎并不是糟糕的樣子,想了想,還是決定問問。 “主子,這選妃一事,您是有何打算?”李泰遲遲不娶妃,這個中原由,就連他都不大清楚,可如今皇上都插了手,事情到了這個份上,若再對此事視而不見,肯定是不行的。 “你說呢?” “屬下以為,不妨先選上一戶門第稍淺的,既不會太多事,居在府里亦不會惹您心煩?!彼恢涝?,也不好問,這個時候他倒是懷念起沈劍堂來,可惜這嘴不把門兒的男人,前天晚上已經離京,因著逢了初一和十五,他便要回醉江南泡酒抑毒。 見李泰不語,阿生猶豫了下,繼續道:“主子,盧小姐年歲在那里放著,盧少爺他又是幫皇上做那些秘事的,一事已經準備妥當,您開春便要離京,實不宜在此時節外生枝,也免得為她招來禍事。就是先娶上一位側妃,那也是放在府里當個擺設,如若不然,您這一去三年,如何能讓陛下安心,讓這京里的有心人‘安心’?!?/br> 驚!李泰竟是打算借著這一事離京,且要去三年之久?! 室內靜默了片刻,李泰總算開口道,“你去辦吧?!?/br> “是,”阿生暗松一口氣,他還真是怕自家主子在這個節骨眼上“任性”起來,“您放心,屬下一定會讓人仔細查探了品行,擇位性情溫順懂事的小姐?!?/br> 他話一落下,便見李泰從軟塌上坐起來,繞過屏風朝門外走去,阿生連忙取了外衣跟上。 “參撰的人選今兒下午都會到文學館去,屬下已經讓人備了馬車,您是否要過去看看?!?/br> “嗯?!崩钐┰陂T前停下腳步,套上了外衣,將手里的荷囊遞過去,阿生接過后,差點就順手揣袖里,但見李泰仍站在原地,腦子一機靈,改為仔細地系在李泰腰間的玉帶上。 青玉帶,錦纏腰,有翡翠佩環,卻獨荷囊一只顯拙,阿生打量了一眼,眉眼間頗有些無奈之色外露,李泰亦低頭瞟了一眼,舉步向前走時,唇角卻輕牽了一下。 第353章 吃什么干醋 在十一月初二,這天下午,遺玉沒有去國子監上課,而是和盧書晴一道,乘馬車去了延康坊。 魏王府下設的文學館,是在延康坊內的西北隅,占地只有國子監的十分之一大小,但亭臺院落,宿管書樓卻是一應俱全。 文學館的存在,證明了當今皇上對四子泰的寵愛,能夠這般正大光明地招納天下學者名士,皇子之中只此一家。 文學館內的學者,大多是年過二十者,也有小部分十余歲的,這些人里有的是寒門出身又年歲過大,無緣國子監的,也有的是門戶足矣,卻不愿到國子監去修學的,但他們的目的卻共同,那便是每年一度的科舉盛事,或者可以說,是為了出人頭地。 館內下午迎來了一群十幾歲的少年少女,在事先得知他們是此次的一部分主修人員后,并未在來往的學者中引起什么sao動。 國子監的十個人在文學館門外聚齊之后,便由這次被特派來的查博士領著入內,比起國子監的恢宏,館內精致秀氣的建筑,引得這些少年少女們不少新奇。 遺玉被程小鳳拉著走在前面,觀察的卻是來往的文人學者,這些年歲稍長的青年們,衣著并不統一,可神態風貌卻不輸于人。 身穿國子監博士常服的查博士走在前面引路,心情很好地向身后的一群孩子們介紹著道: “此后一個月,你們每天下午都要在這里參文受教,老夫與你們講些當知的事——這文學館分為東西兩區,以一道分隔,那西面,是學士們的公務堂、館內的大書樓、還有魏王殿下召見學者們的風佇閣,喏,你們瞧那便是……” 聽到這里,十個人幾乎同時扭頭朝著西邊看去,遠遠的便見一座三層高的灰白色獨樓佇立,這“風佇閣”算得是這文學館內的一景了,不單是那樓閣的建構,更是因為但凡在那里被魏王召見過的學者,多是后來在長安闖出些名頭的,遠了不說,近的,盧智便算是一個吧。 “這東面便是我們現在走的地方,同像咱們學里各分五院,教舍、講義廳、學宿居都在這一片,老夫現在帶你們到講義廳去,聽候謝學士的吩咐?!?/br> 這么說著,一行人便穿廊走巷,來到了講義廳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