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4
發披散在后背,既清爽又不打眼。 陳曲將她的額發梳理好,左右打量一番,猶豫道:“小姐,這樣是不是太素了?”她怎么看,都覺得遺玉原本八分的容貌愣是給這身打扮遮去了三分。 遺玉對她搖頭一笑,也不解釋,讓她拿來昨夜準備好的書袋挎上,兩人便一同出了門。 這會兒院里的學生大多已經早起,坤院雖大,住著的女學生卻不多,像那些高官的子女一般都不在宿館里居住,多是早起來上學,下午下學便回家的。 因而這院子里的女學生們雖不說都相互認識,那也是臉熟的,偶見了遺玉這個生面孔,臉上皆是露出了訝色,有幾個同樣穿了墨灰常服的,路過主仆兩人身邊時還不忘對遺玉點頭問好。 遺玉見這些人都算和善,心情又放松兩分,一路穿過后花園,陳曲才同她分道,朝甘味居送碗碟去了。 ××× 遺玉在宏文路口遇見了早就等在那里的盧智,笑著上前打了招呼,注意到四周不少人悄悄朝他們投來了異樣的視線。 盧智仿若未見,將遺玉送至書學院門口,又低聲地對她說了幾句話,方才回身朝太學院走去。 遺玉扯了扯右肩上的書袋,又抬頭看了一眼書學院門口的匾額,可笑的發現自己竟然在臨門的時候才有些緊張的情緒冒出來。 在書學院的課程是盧智幫她擇選的,儒經選的是“三經”,大中小經各一部,和為必修,比起盧智的“五經”是輕松一些。 書學院每十日的頭一堂課都是書藝,遺玉照著時程表在院東找到了掛有“丙辰”字牌的教舍,可容五十人的屋子里只擺了橫四豎五共二十張矮案,案下鋪席,席上設有軟墊。 這會兒教舍里只零星坐了兩三人,遺玉在第三排臨窗的矮案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她看看窗外的綠蔭,滿意地坐下。 每張四尺長的矮案上已擺有文房四寶,品質皆屬上乘,另有一青竹小桶內盛有清水,她看時間還早,便鋪了一張紙,研磨后開始練字。 又過了兩刻鐘便見陸陸續續有學生走進,遺玉停下筆,小心將蘸了墨的毛筆擱置在一旁的黃楊木筆架上。 到底是全唐最高學府,除了極個別像長孫止那樣不著調的,這里的學生素質的確很好,就算發現了遺玉這個年紀較小的陌生少女,也僅是在眼中露出了疑惑之色,在看見由一男一女陪同走進來的長孫嫻后,遺玉眼神微微一恍,暗道了一聲巧。 塵事三刻院內傳來一陣悠長的鐘鳴,一個手捧書卷的中年男子走進了“丙辰”教舍,遺玉認出這人就是高陽宴上那個姓方的典學,方亦杰。 看見他,在座的學生都主動起身問好,方典學一邊點頭應答,一邊在屋里掃了一圈,瞄到同樣起身的遺玉,那張有些嚴肅的臉上才露出一絲笑容,清咳一聲后便對著一室學子道: “都坐吧?!?/br> 待方典學在眾學子對面的席案上坐下,二十名男女學子才紛紛落座。 “課前,照規矩先請今日來的新學生在墨墻上落字?!狈降鋵W坐在案后對著遺玉點頭示意。 遺玉遂按事先盧智交待的對眾人輕身一躬,拿起筆架上的毛筆在硯中勻了勻墨,轉身朝教舍后面走去。 教舍后有一面白墻,半面已經規整的寫了不少字,乍看之下還當是詩詞,實則全是不相干的獨字,這是書學院建學以來的傳統,凡是新生都要在教舍后的墨墻上提一個字,是為“落字?!?/br> 這個字照理來說是寫什么都可以的,一開始這“落字”的規矩,也只是為日后這寫字之人的書法程度是否提升做個標準,但近年來這個傳統卻已經漸漸變了味道,這一字轉而成為了估量寫字之人能力的標準。 別看只有一個字,可說法卻是大了,字形、字體、字義,三層加起來足夠顯露出不少東西,因此大多數學生都會借這機會絞盡腦汁想要出彩,以免日后被人小看。 遺玉在墻上掃了幾眼,便看出許多學生還是圍繞著與儒家德、行、經、藝息息相關的字來寫,事先有準備的她也只是略一思索,便提筆在墻上輕輕寫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忠”字。 待她側身回座后,坐在最后一排的長孫嫻一眼便看清了她所寫的那個字,一雙美目中帶出了兩分疑色。 方典學并沒對遺玉的落字過多評價,只贊了一聲好后,便讓學生們拿出了學里發下的字帖,挑了一篇讓眾人練習,自己則來回在屋里走動起來,時不時彎腰對個別學生指點一番。 這堂課足足上了有一個時辰才罷,等到鐘聲再鳴,方典學才轉身離開教舍,走前還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了一眼正在埋頭收拾東西的遺玉。 等到方典學一走,學生們也都開始收拾東西,這國子監的課程安排到是較為輕松的,每日上下各有一堂課,十日又能一輪休。 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一上午,遺玉心情呈直線上升狀態,在教舍里的人去了一半后也拎著書袋朝外走,只是還沒到門口便被一聲喊住。 “盧遺玉?!?/br> 這聲的確突兀,既不是喊的盧小姐,也不是喊的盧姑娘,而是直接喚了她的閨名,可謂是大大的不尊敬。若是換個地方,遺玉怕是應也不應這人的,只是這里是藏龍臥虎、隨手一指也是個當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女的地方。 撇了撇嘴,遺玉有些磨蹭地轉過身來,就會教舍后排余下一男兩女,仔細一辯,也僅能認出那位坐在中間正垂首寫字的,正是長孫大小姐。 “過來啊?!弊陂L孫嫻右側的那個發插玉釵的少女對遺玉皺著眉頭又喊了一聲。 遺玉調整了一下呼吸,緩緩走過去在他們跟前三步處停下,低頭。 “說說,你寫那個字是什么意思?”這個帶著玉釵的少女臉上露出一絲不耐,瞪了遺玉一眼后,如此問到。 遺玉頓了一會兒方才答道:“天子腳下,自當是人人忠君的?!边@話說得半點沒差,絲毫挑不出毛病來,讓人連質疑的機會都沒有給,忠君,提到了“君”,誰又敢多講半句否定的話。 手握筆桿的長孫嫻指尖一頓,抬頭用一雙明眸深深看了垂頭恭立的遺玉一眼,方才輕啟朱唇,“你心里清楚就好,走吧?!?/br> 遺玉微微一躬,轉身緊了緊手上的書袋,快步走出了教舍。 帶她身影消失在門后,那金釵少女才哼著鼻子,帶些不屑道:“也不過是如此,那日宴上的詩想必也不是她做的,若說是那太學院的盧智,我還更信些?!?/br> 長孫嫻輕輕搖頭,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