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1
這種必然與結果,其實是我很不愿意見到,但又不能避免的。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幫助他們,哪怕我見過惡果,見過分娩黎明的陣痛?!蹦呐乱罅鞑珊芟M约簱碛羞@樣的智慧,卻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局面,只怕是圣人也無法力挽狂瀾的。 “既然我們推動過一次,就可以推動第二次?!?/br> “比如?” “讓下位者擁有沖破階級壁壘的途徑怎么樣?!?/br> 殷流采瞬間想到了“九品中正”和“科舉掄才”,界主所在的真仙界是沒有經歷過這些發展的,但是界主在看到藍星的現狀后,立刻就找準了切入點:“這比當初要更難?!?/br> 因為翻閱過歷史上,士族與皇族以及庶族的角力,即使不能深刻理解那種矛盾,也能從故紙堆里那些波瀾不興的文字下看出驚心動魄來。 “重建自然比建立更難,畢竟要先推翻現有的,若我們只是尋常凡世中人,隨波逐流便好,但我們不是,有的是時間慢慢布局,再耐心地抽絲剝繭,將那只蝶捧到陽光下來?!币舱驗樗麄兩碡撔逓?,才可以這樣輕言推動什么,推翻什么,若是凡人,在這樣的制度下,即使敢想,可能也不敢做。 “嗯,那我們就再來一次?!闭f起來輕松,但要去做并不輕松,而且殷流采還要面對自己心里時不時冒出的“為什么要管這些,為什么不讓他們自由發展,你為什么不去問問他們愿不愿意被推著往前,為什么你作為一個歷史生都不能尊重一下歷史進程”的詰問。 所有的詰問,最終都只有一個答案——自己挖的坑,怎么都要填滿。 #自己作的死,跪著也要走下去# ☆、第一八二章 何來不仁,又何來仁 因先雨后旱,適夏秋之交時,本應瓜果飄香,五谷豐熟,卻因一場蝗災遮天蔽日,致使將要下架的瓜果與將要收獲的糧食都被蝗蟲啃食得面目全非。當農人在田地邊無聲哭泣,當原本豐收的喜悅化作對饑餓的恐懼時,殷流采忽然害怕起來。 即使她一身修為,也解不了天下溫飽,即使她熟知歷史,也無法從歷史中得到解決方法,即使她來的時代科技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但依然無法解決蝗災泛濫。 眼看著一千多年才建立起來的成熟制度毀于饑餓,殷流采惶恐地只能反問自己:“我是不是做錯了,如果我沒有做,也許他們依然在鄉社之中,過著雖然清貧,雖然吃不飽,但至少” “不會比現在好,阿采,至少此時仍有存糧,還能勉強過得下去,待到明春耕種,世間又將恢復生機。至于如何讓他們撐過今冬,不是還有我們在嗎?”界主若不是比殷流采看得更多一些,只怕現在也一樣惶恐,“這一千多年來,他們必定也曾經歷過類似的災禍,但也撐過來了。既然你來的地方,那樣多好處卻依然無法消除蝗災,可見蝗災并非因制度優劣而存亡?!?/br> “界主,眼前發生的一切,與我們來時并無二致,那這一千多年來的建設又算什么呢?”殷流采嘆口氣,卻只頹唐這么一句而已,片刻后又揚起頭,看向界主,“好在,我曾以術法催發過稻谷,只是界主,我一人一身,解不得天下溫飽?!?/br> 即使她修為再高,也不是神仙,無法撒豆成兵,也不能一施術法便使大地回春,至于蝗災,也是無能為力的?;认x沒有靈識,不在生而有靈之列,一念定乾坤對蝗災一點用也沒有,她一個法修,最強攻擊也只有這個而已,別的 她仍是那個戰斗力負五十的渣渣! “盡我們所能罷?!?/br> “界主,為什么,不管科技再如何發展,不管修為再如何高明,我們仍然有做不到的事情呢?” “如阿采所言,即使閉上眼,這世界依然存在,人力終究有盡時?!?/br> 即使殷流采覺得她沒什么優勢可言,但其實還是有的,比如她知道淤泥里仍然還有能吃的,泥鰍黃鱔泥螺河蚌,還有水里不為此界中人所喜愛的魚,國人的食譜之廣,不管真仙界還是此界,都委實難以企及。他們來時的水域里,即使殷流采時常去撈魚曬魚干,也越來越多,多到水面都一片鱗白的程度。 施術將魚從那水域中引出,再化作饑民演示魚的一百種吃法,從淤泥,從田地里挖出種種能食用的根莖貝類等。殷流采做盡了她能做的事,界主從旁協助時,總不住去想,殷流采所來的地方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世界,不為別的,殷流采的性格實在堅韌。這是一種骨血傳承而來的對于“生”的執著,仿佛他們曾為“活著”而苦苦掙扎,爬出泥潭后,才終于開始思索如何“活好”。 悲觀,但同時更加樂觀,不管多大的困難壓過來,即使一時為困難所壓倒,也會很快站起來,與困難搏斗,不到戰勝絕不罷休,這即是勇,也是毅,更是仁。怪不得她立道發乎于仁,煉意仍是仁,仁在她身上的體現是與人為善,與自己為善。 “阿采?!?/br> “什么?”殷流采正琢磨怎么多搶救出來一點種子,免得把種子都吃完,明年耕種時,沒有種子下地。 “還有一件事需要解決?!?/br> “什么事?”殷流采頓時更愁了,愁得都快掉光一頭青絲。 “政局已然不穩,諸侯恐要各自立國?!边@樣一來,他們原先的打算恐怕要暫時擱置。 殷流采一聽,也想到了這個,一個統一的政權立刻要分化作數個國家,然后大的吃小的,或三足鼎立,或兩強分治,倒有點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狀況。這是直接從周天子分封諸侯國,躥到了東漢滅亡之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或許歷史真的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我所熟知的歷史上,也有過這樣一段時期。若真能有那樣一個時期,倒也挺好的?!?/br> 有才華的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魏晉名士,也不只是會清談嗑藥祼奔,只是社會黑暗,時局動蕩,人世凄涼。偏偏他們又是清醒的,這種清醒卻很可悲,因為他們深陷其中,竟無能為力,最終他們才會選擇以放蕩不羈的曠達來“脫世”。如果社會在黑暗之中存明光,時局在動蕩之中可求得穩固,人世于凄涼之中有些許溫暖,是否,他們就愿意將自己的才華揮灑成“俯首甘為孺子?!?,而不是隱逸于山林之間,曠達于廟堂之外。 “阿采的意思是?” “本來我想,或許可以引人修道了,但是,一旦引人修道,那些隱士,就真的要去求道修仙,再不管人間世,還是先放一放為好。我們設法先穩了朝局,不管如何動蕩,總要留點火種給他們,不要讓他們在黑夜之中遍尋不著火光?!币罅鞑烧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