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到了10月初,吳襄部舔好傷口后,又一次來援。這次皇太極親自來戰,戰斗的結果很關寧軍……吳襄部六千多人被皇太極親衛二百白甲沖殺,待后金大軍趕到,又是一番乘勝追擊紅旗招展的大好局面……吳襄部六千人大敗逃歸。 聞訊后的孫承宗焦慮異常,于是老頭梭哈了。在已經集結好的大軍基礎上,他再次下令抽調北方所有能及時到達的明軍部隊,準備出發去救援祖大壽。 這一次,永平參將李繼春也接到了調令。 其實從理論上來講,和山海關近在咫尺的永平參將,應該早就接到調令的。然而由于某些高層政治的原因——兵部侍郎彭汝楠是溫體仁一黨,所以在這之前有牽扯到永平衛的軍事報告,都被兵部有意無意壓了下來。 這一次,要不是孫承宗急了眼,大約李繼春還是老實待在永平練兵避禍呢。 當然,事情到這一步,李繼春部不去山海關走一遭也是不成了。好在事先準備齊全,于是在接到調令后的當天,老李便召集全營的高級軍官和參謀,召開了動員會議。 是的,就是動員會議。關于未來去關外后的軍事戰略,李繼春早已被總參發來的電報隔空“面授機宜”。李參將甚至知道,在遙遠的,波濤翻滾的大海上,甚至還有一支船隊前來增援,目標據說是建奴側后。所以對于春雷營來說,更加重要的軍事會議,其實已經在核心團隊中開過了。 動員會議開過后,第二日,早已有所準備的春雷營開展了誓師大會。會后,參將李繼春收拾行裝,于第三日晨,帶著精心訓練的手下,帶著十足信心,帶著溫暖,奔赴山海關外下鄉去了。 1631年10月14日,來自永平衛參將李繼春部的900名精銳騎兵,進入了山海關大門。 而就在李繼春部進入山海關的同一天,祖大壽部遭受后金部隊扮演的假援軍引誘出城,再次遭遇大??!這一次出擊,是祖大壽在整個戰役中最后一次嘗試突圍。 其實早在祖大壽突圍幾天前,由監軍道張春統領的,數量達到5萬的,明國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撥援軍,就已經從山海關出發了。 現如今的山海關,其實就是個空殼子:但凡有一支部隊前來,立馬就會被大佬孫派出去。趕到山海關的李繼春部也不例外,僅僅休整了一天,便被心急如焚的大學士孫承宗匆忙打發上了戰場。 李繼春部全體都是高速的騎兵,又一人三馬帶足了給養,按理說出關后很快就能追上張春部。然而李參將卻一路磨蹭,沿途觀景不說,還在遼西走廊四處亂竄,貌似因此還“掉隊”了400人,部隊素質堪憂。 最終,等老李率領剩余的“500大軍”在錦州城外追上正宗大軍尾巴的那天,已經是1631年的10月20日。 當其時,前線劍拔弩張。數量達到5萬 的明國大軍,已經離開錦州城北上,準備尋機和建奴決戰。 帶著親衛直驅中軍,匆匆而來的永平參將李繼春,于錦州城北,終于見到了本次帶頭大哥:監軍道張春。 張春,舉人出身,為孫承宗看好。此次大凌河戰役,孫承宗坐鎮山海關之余,先是舉薦此人為監軍道,后又力薦張春為帥。 是的,沒看錯,明帝國歷史上最后一次針對后金的戰略反攻,領軍者是一個文化人……舉人。此刻的張春,指揮著3萬以上的關寧軍精銳,外帶2萬以上的大明北方野戰部隊。 這些部隊,是大明最后成建制的野戰軍團,是國本。 看上去平淡無奇的二線地方將領李繼春,自然不可能引起大軍統帥張春的興趣。聞聽此君只帶來了500騎兵,在步騎如云的5萬大軍中,張春更加沒興趣了。于是在百忙之際,帶頭大哥順手安排了遲到的李繼春部最合適的工作:游擊。 接下來,便是歷史上決定了明金命運的大凌河之戰了。 2天后的10月22日,明軍過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處,與后金大軍相遇。 當其時,張春為了扼制后金占據優勢的滿蒙騎兵,便動用大批戰車擺出車陣,用來防備對方重騎沖鋒。這些戰車上配有火器,其中還夾雜著一些明廷從某伯爺手中買來的先進前膛步槍。 這樣一來,雙方交戰伊始,八旗兵還是吃了點虧的。沖了幾次都未能成功,戰車陣于是緩緩向前推進。 然而令明軍沒想到的是,當戰線往大凌河堡方向推進了一段距離后,后金大軍讓開道路,露出了固定在土堆上的西式滑膛炮。 之前后金入關之時,從三屯營等處搶劫到的火炮,這一下開始發威,于是車陣被破,陣型大亂。 見到對手露出破綻,皇太極當即親自指揮大軍前壓,明軍頓時不敵,開始節節后退。 張春見勢不好,于是便使用了火攻。處于下風頭的后金兵,這一刻貌似被大火逼了回來。然而下一刻,又一個不可思議的神秘學現象發生了:天上忽然下雨,風向轉變。 后金大軍乘風借勢掩殺過來后,張春部頓時不敵,兵敗如山倒,明軍熟悉的一幕來到:全體潰散逃命。 大明朝這一刻氣數已盡。 后世有一種遺憾:就是這場雨如果不下的話會怎樣怎樣。 實際上,即便雨不下,后金大軍也不過暫時被大火逼退而已,有生力量依舊是那么多。張春部隔著大火,也不可能將后金大軍消滅,更不要說打破遠處的三重土壘封鎖線,救出祖大壽部……即便退一萬步救出祖大壽,在幾萬滿蒙鐵騎的圍攻下,張春部壓根跑不回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