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6
是她對兒子能交朋友了還是打心里高興,女兒蕭月如在開學前就回到京市去了,她今年高二,準備高考了,為了不影響成績,所以沒讓她轉學到公社來。本來兒子也要讓他回去念書的,畢竟京市那邊的教育環境比較好,不過他自個兒不樂意,沒辦法,只能同意他留下來,心里還有些感動,覺得小兒子是怕他們兩個老的孤單(?),所以特意留下來陪伴他們倆個的??闪粝聛韮鹤右彩枪陋毜?,蕭月如回去連個年齡相仿的人一塊說話玩耍都沒,好不容易肯跟其他人交朋友了,那白珊真是高興來不及。 尤其是她打聽到這五個娃都準備念高中,而且成績還不錯的時候就滿意了,不怕兒子被帶壞,既然這樣就隨了兒子的意,不讓他去縣城念書,直接在公社念書好了,有朋友,離家又近。至于成績,她是比較相信自己兒子的。 所以白珊很快就把教材找齊了,還特意多找了幾套習題,讓他們學習。 結果兒子拿了書去公社高中沒待兩天就逃課了。 白珊:??? “怎么逃課了?” “無聊?!笔捘畎椎幕卮鹨蝗缂韧院喴赓W。 白珊不信,“你不是跟你新交的朋友一個班嗎?怎么會無聊?吵架了?” 蕭念白沒有反駁鄒茜玲他們是朋友這句話,只是道,“他們要上工,在家自學沒去學校?!?/br> 白珊驚訝,她當時并沒有打聽到這一層,問蕭念白詳細的他就言簡意賅給你概括兩句,然后就捧著本俄語字典再看,那模樣很明顯就是在說‘我不想跟你嗶嗶我要學習謝謝’。 白珊對兒子向來是低頭較多,沒辦法去問了公社高中的校長,這才知道了鄒茜玲他們的情況。意外的同時也沒有說什么,只是在蕭念白騎著他爹新買的自行車要去下坎山找他們的時候讓他帶上了水果和糕點。 蕭念白是不怎么關系他媽白珊怎么折騰,給了水果就拿上,然后去郵局給鄒茜玲取信,再轉彎去下坎山村。 沒辦法,那女人要是不幫她忙,她能拾掇紀燕珊給他找麻煩。 至于其實他可以不用跟鄒茜玲他們來往這一點,蕭念白是想都沒想過。從前他一個人在家在實驗室都沒什么感覺,但是換了個世界,就莫名有種不適感,要是可以,他甚至想直接住在下坎山村算了??上оu茜玲那一屋是四個女的,他跟他們沒有親緣關系,要是住進去會給外人落口實,他是不介意,鄒茜玲介意,誰的房子誰做主,他沒轍了。 除了一封信還有一個包裹,有點重量,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瞥了眼,信和包裹的地址都一樣,但也沒在意,他對這不感興趣,就是順手拿了而已。 蕭念白這大半年來往下坎山村大家都漸漸習慣了,一開始還會有人大驚小怪地過來打聽他的身份,以及和鄒茜玲他們的關系,后來聽說是同班同學,來幫忙送作業并且交流學習的,這才了然。 同時又覺得震驚,“你們啥時候考上公社高中了?咋不用去上學?” 鄒茜玲就對外說了他們在東晨的時候其實已經考上高中了,前陣子打算繼續學業,承蒙校長愛財給機會,參加了一次考試,合格了才去上高中的,半點沒提蕭念白在其中的作用,免得給人找麻煩,讓蕭念白被人惦記上了。 這個消息當時在村子里還是很轟動的,他們村子是真的落后,讀書的娃少,讀到初中的整個手指頭都數得過來,到高中讀書的,這還真沒有,在他們看來,鄒茜玲他們是考試考進去了,還是插班進去的,那真是老老厲害了。而這么厲害的還是他們村子里的人,一個個都高興驕傲得不行,要是畢業了還能當個老師了,鎮上工廠招工的時候也能有很大機會招上,前途是一片光明啊。 當然對于他們能考上大學這個基本都沒想,他們不是校長,也沒看見他們的考試成績,所以不知道他們的潛力和能耐,覺得能考個高中已經很不錯了,至于大學那真是沒想法,整個縣城一年才出一兩個大學生,還是普通的大學,這公社高中終究沒有縣城高中好,縣城學生都考不過了,這公社學生怎么考得過? 因此后來結果出來,真是震驚一片。 第68章 鄒茜玲五個上高中的消息在村里掀起的波瀾很大, 但是并沒有持續太久, 因為公社那邊發了新的種子下來, 并且今年交公糧的糧食種類也重新做了說明, 水稻的比重可以適當下降,也允許村民開荒種番薯等作物, 那態度像是要對付大干旱一樣。 這事關到村民的肚子, 自然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而且從去年到現在都沒有下過一滴雨,周邊青山都慢慢變黃, 許多小水溝都消失了,大家都直覺情況不妙,有經驗的老農民更是愁眉苦臉, 因為今年一看也很有可能是災年。 好在那條夕陽河水位雖然下降得厲害,可沒有干涸,村里的那口井也沒有干,能滿足大家的日常吃水(事實上那口水井的水是顧一輝每天去填的, 他之前存了許多水,就是在這個時候用。因為怕被人發現不對勁,或者讓村民覺得水太多而隨意浪費, 他每天晚上都不敢弄太多, 只放到平時正常水位線以下一部分位置。) 種子發下來之后, 村民們便開始盯著地里的莊稼和山上的野菜什么的了, 就不再把關注點放在鄒茜玲他們身上。 鄒茜玲他們五個便低調地在下坎山村開始學習。 日常除了上工, 那基本就是在學習, 看教材,記俄語單詞,做練習。畢竟都是經歷過后世高考的人,記憶力也不錯,以前也是學霸級人物,翻個教材真的不難,看書的速度很快,記得也很快,到最后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學習俄語上。 都是有過學習外語的基礎,加上鄒茜玲本來就是外國語學院,學了幾門外語,對如何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還是有點兒心得體驗的,所以折騰了一陣,也是步入了俄語學習的正軌上來。 一九六零年鄒茜玲五個的記憶就是下工、學習、每月的考試(放假校長都會給他們布置作業),以及干旱。 這一年全國依舊大旱,不過旱情帶來的影響比鄒茜玲他們那個世界帶來的影響要小,或許是上頭信了鄒茜玲留下來的紙條提示并且付諸行動,全國不少地區都用了新的糧種種植更為耐旱的作物,重要的大糧倉地區實施過好幾次大型人工降雨,全國人民墾荒勁頭強烈,農村人基本是在農閑時奮力開荒種植番薯土豆南瓜等作物,城里人也用小桶裝了土在陽臺種菜,居民樓樓下都被居民種上菜蔬。 不過糧食的收成依舊不好,干旱第二年的水資源減少太多,城里都限時供水,村里只能靠天然河流,有的旱情嚴重的則挖地下水,打井水。 說到這個顧一輝在其中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