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
意安全的。 這一趟出行挺順利,除了搪瓷臉盆之類的,也買了不少東西,不過黑市就沒去了,鎮上來往的民兵增多了,聽聞這段時間黑市打擊還蠻厲害的,得躲一陣子,等風聲過去再去,暫不缺錢。 后來春耕結束春末夏初之交,還差小半個月就到他們穿越來的那一天之前鄒茜玲又出去過一趟,這一趟打聽到了一個消息,比如不止他們這里,全國還有好多地方自春天以來一場雨都沒有下。又比如隔了好幾個省之外的一個叫東晨的地方地震了,房屋塌了一片,聽說死傷不少人。 第一個消息還在鄒茜玲的預料之中,因為自打穿越以來知道這是平行世界之后她就很注意天氣情況,怕干旱的日期會提前。 今天春天確實沒有下過一場雨,這不符合南方的氣候規律,春天是一定會有一場春雨的,春耕前后也是會有雨,但是今年卻一場毛毛雨都沒有。 她心里明白,這大概就是干旱的前奏了。 可惜這里的人卻沒有把事情往這個方向想,現在公社依舊在進行各種政治改革,農村人還在吃大鍋飯,地里的莊稼沒咋cao心,而且這邊河流小溪多,不下一場雨暫時性是看不出什么,也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 她還記得歷史上記載在她之前生活的那個世界這個年代,農村里的人都沒將心思放在農田里了,秋收稻子爛在地里都沒人會撿拾,一心指著大鍋飯,不在意這點糧食。虛報風浮夸風共產風各種盛行。然后在自然環境加政治環境的催化下,這場干旱演變成極為恐怖的人命收割機。 而第二個消息鄒茜玲便有些意外,在她的印象中歷史上好像沒提過哪個地方有大地震,除了1976年那一場‘唐山大地震’。不過稍稍一想也是想得通,畢竟這個是平行世界,不是她原先那個世界,歷史細節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這場東晨地震毀了一座縣城三個小鎮,還有周邊的農村也被波及,聽說救援工作還在繼續,死亡人數暫時不知道。 鄒茜玲得到消息本想捐款,但是這邊并沒有組織這樣的活動,所以就放棄了。 回去之后她把這個消息給他們說了,并且心里隱隱有個不成形的念頭。 等到夜里翻來覆去,終于知道那個念頭是什么。 他們可以扮作這次地震的受害者??! 之前他們是打算等到自然災害嚴重,流民四起的時候混入其中,扮作流民來農村里落戶的,不過要是這樣就代表著他們不能帶太多東西,還得貧窮,一臉瘦削樣??墒乾F在他們的伙食卻很好,每天有魚有rou有骨頭湯,養的白白嫩嫩的,身材是瘦,但是一看就不是那種病態瘦,而是很健康的狀態。要想扮作流民,他們還得餓上一陣才像呢。 而要是扮作地震的受害者,那這件事可cao作性就大了。這次被毀損的不僅是農村地區,還是城鎮地區,五個人可以扮作城里人,地震那天剛好結伴去玩躲過了一劫,而家里父母卻不小心葬身在地震中。又因為只剩下他們勢單力薄,怕被家里親戚霸占房產財產,才決定遠走他鄉。 現代不比后世,所有人的身份都登記在電腦系統,哪怕被毀了一臺記錄電腦還能找到記錄。這里是用紙筆本子記載戶口人群的,只要毀了就查不到。這次地震受害面積還是蠻大的,想要找回原來的戶口資料可cao作性比較小,通??赡軙x擇在災后重建時人工登記一次,造一本新的戶口冊子。就算有人要查他們的身份,那也不容易,到時候沒準因為‘遺失’原因人不了了之呢? 更何況這里距離地震地點那么遠,沒人會費那個車費去坐車探查,而且在很多人看來,農村戶口不值錢,不值得這般勞師動眾。 至于懷疑是敵特?這里又不是重工業區也沒煤炭石油鋼鐵等資源,大型水電站也沒有,用句粗俗的話講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山疙瘩,當年鬼子都沒經過這里。 因此扮作地震受害者,可行性比扮作流民大多了。 關于五個人怎么不選擇其他地方跑到這兒來也好解釋,就說這里有遠房親戚,但是時間久遠沒有聯系就沒找到,而他們被偷了幾個包袱,里面有戶口本介紹信和一些錢財,都丟了,不能繼續走遠了,所以就決定在這兒落戶。 而他們的關系是:鄒茜玲跟顧一輝、紀燕珊還有梁曉雪是表兄妹,張思樂是顧一輝的未婚妻(這里不興講女朋友)。這樣五個人就能夠在一起了。 五十年代的人娃多,還沒有計劃生育,兄弟姐妹自然就多,旁人也會信。他們對親緣關系總是比較注重,說朋友可能還不咋信,說親人就可信多了,住在一塊兒也不會有人嚼舌根。 越想鄒茜玲越覺得可行,畢竟他們是真的不可能一輩子待在山里不出去,也不可能能安全躲過接下來這三年。當地里開始干旱沒吃的,再遠的地方他們都會過來找食物。鄒茜玲可不覺得這山就會完全安全,沒準哪一天就有人闖進來了。 思及此,第二天醒來她便把這個打算跟他們講,耐心地說了一遍她的分析和想法。 “那我們要現在就出農村生活嗎?”好一會,紀燕珊消化完信息才問道。 “不用馬上,但是也不能拖太久?!碑斎?,如果可以鄒茜玲是希望農忙雙搶過后,雖然他們穿越過來之后也是自力更生種菜砍柴,但是依舊沒有辦法像這里的農村人一樣早六點上工晚六點下工,成天地在地里忙活,而且聽說雙搶又累又忙,她怕是得中暑在地里。 商量了一下,大家一致決定雙搶過后再出去,反正第一年的干旱應該還不會太厲害,比起北方來說,這里山多水多,應該能撐一撐。 既然決定了之后,鄒茜玲再次帶著張思樂出門了。 這一次是完善周邊村落的信息,從中挑選出一個適合他們住的村子。很重要一點就是那里的民風民俗,不能彪悍,最好和善些,能接受外來者的。而另一重要的點是村干部,村干部可以稍微貪財,但不能好色無惡不作,最好是公正富有正義感和責任心又能在村里得到村民擁護的那種人,這樣他們會更容易融入村里,不怕被欺壓。 打聽了好久,終于打聽到一個令他們比較滿意的村子,就是下坎山村。這是個四面環山的村子,但民風不彪悍。村子主要由一個姓周的大姓宗族組合在一起,還有小部分旁的姓氏在。村民數量不多也不算少,分成了兩個生產大隊。 村長是姓周的人,這人風評不錯,他爸之前是老村長,德高望重,一家出了兩代村長,還是讓村民比較信服的,那些管理生產隊的小隊長也聽他的話。而且在他的管轄下沒有發生大姓欺壓外姓人的事情 ,建國前也曾接納過流民,現在都在村里落戶,跟村里人大體上相處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