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
?” 袁幼卿見謝錦言也坐在客廳里,不由自主的便驚呼出聲。等謝錦言想著她看來了,她才連忙對著謝錦言彎了彎腰,問好道:“謝先生好?!?/br> “你好?!敝x錦言調整好了心態,便又如往常一般,笑得十分溫潤,對著袁幼卿微微頷首。 袁幼卿看過謝錦言一眼,便也沒再往謝錦言那邊看去了。她將錦頤身邊的報紙隨手整了整,便丟在沙發前的木桌上。 她坐得離錦頤極近,將錦頤的雙手交疊在一起,握在手中,皺著眉道:“今天的報紙你應當也看完了。那工部局的洋人們是存了心要不顧大家的意愿了。原本他們在沉默的時候,咱們學校里的人便想著要組織一支游、行隊伍來以示反抗的。 現在,他們倒是不沉默了,卻發聲便是對諸多文人和百姓的污蔑與威脅。由此,便更是堅定了我們要反抗工部局和那些洋人們的霸權行為。租界如今的管理權歸屬那些洋人,但這領土還是屬于華夏的。我們住到租界,不是為了體驗不公平對待的!……” 說到這,她頓了頓,抬起頭迎進錦頤的眼里,忽然便軟了聲音,“錦頤,這場風波是因為你的而被推向高、潮的,大家都希望你能夠一同參與……” 她沒有直接對錦頤懇求些什么,但她此番前來的目的儼然十分明顯了—— 她想要她跟著去游、行。 游、行,是這個時代常常出現的一種示威形式,是人們表達自己抗爭意愿的形式。 但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工部局里的洋人們的抗議,真的有用嗎?錦頤陷入了沉思。 而就在此時,沒有立刻得到錦頤答案的袁幼卿也由得錦頤去思考。她將腦袋偏了偏,重新將目光放在了一旁的謝錦言身上。 她睜著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對著謝錦言同樣邀請道:“作為文壇大家,作為的作者,作為合樂里事件的親身經歷者,謝先生如果也愿意參加,那必定是會大大增加我們這次游、行的影響力的!” 游、行的意義便在于讓工部局的人看到大家的意愿,自然是影響力越大,效果便越為顯著。而謝錦言在當今華夏的文壇中,決計是占據著一個難以被人取代的重要位置的。 錦頤從思考中回過神來,緩緩抬起頭,同樣也想聽聽謝錦言的答案。 出乎意料的是,謝錦言幾乎都沒有思考多久,僅僅是抿了抿唇,便應承了下來。 “好?!?/br> 他只回答了一個字,干脆利落。而就是這一個字,竟叫錦頤有些回不過神來—— 她已經決定要為了華夏的覺醒而戰斗了。但顯然,她與謝錦言依舊是不同的。謝錦言是奮不顧身、是拼盡全力的,而她,卻仍舊有所保留。 她敢在上發表,無非是建立在她確信那些洋人不會同華夏人撕破臉皮,確信自己的安全不會受到威脅上的。所以到了現在,她也同樣習慣性的想要權衡利弊。 冷靜是好,懂得分析時勢也好,唯一不好的,是她忘了——這個世界上每一場革命的成功,沒有一場是建立在革命人的瞻前顧后上的。 革命,從踏上這一步的開始,便應該抱上永不回頭的決絕。 謝錦言必然也知道,參加游、行便幾乎是等同于與工部局的洋人們公開站在了對立面。但最終,他還是這樣做了。他只為那僅僅是可能得到的成功,便輕易能夠下定決心去試上一試。 就這一點上,她確實不如謝錦言那般有覺悟。 “好?!睋P了揚嘴角,錦頤最終同樣應了下來。 總要有那樣一次,總要有那樣一個目標,也應當叫她愿意報以所有的熱忱,為之拋卻性命,頭也不回。 光是“華夏崛起”四個字,便足以叫那樣多的人愿意為之奮不顧身。而這四個字,于她而言,也足夠了。 作者有話要說: 到這里為止,女主算是徹底做下決心了 ☆、第十二章 袁幼卿口中的游、行,是在第二日的上午舉行的。 同謝錦言和一些游、行的組織者一道,錦頤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方。聽著身后那數十人堅定的步伐,聽著那一聲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她是很難不將自己融入到那樣一種澎湃的氛圍中去的。 “上海屬于華夏!” “請工部局予以上海人民合理解釋!” 原本,作為壯大氣勢和擴大影響力的存在,錦頤是不需要做什么的,她只需要安安靜靜的同隊伍一起走到工部局的門前,甚至不需要吶喊。但最后,憑著那一聲聲的吶喊在她的耳際淹沒,她終究還是沒忍住跟著所有人一起喊叫出了聲。 向來心思冷靜平淡的人,是很難有如此慷慨激昂的時候的。但這一刻,她毫無顧忌的呼叫出了聲,那氛圍太能感染人了。 那樣的感覺,就好似一個路過球場的路人,他對眼下的那場球賽或者并不上心,但每當他看到球隊進球的時候,他同樣會感到激動。其中原因無他,只是他將自己融入其中罷了。 此時的錦頤就像是那樣的一個“路人”,或者她并不曾看好這樣的一場游、行,但當她真正身處其中的時候,她甚至忘記了算計得失、忘記了一切。她像是這數十位熱血學生中最普通的一位,以極其堅定的信念,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在吶喊著心中所愿。 他們口中的口號或許算不上精練,語句也無法直擊人心,但那短短二十個字的口號所包含著的,卻是他們最為直觀的目的。 錦頤的嘴里吶喊著,右手不斷的握拳揮舞著,在激憤和昂揚的同時,她只覺得心中前所未有的暢快。一種內心得到解放的暢快。而等她真正回過神,有意識的向兩旁望去的時候,卻發現街道兩旁不斷的在有人為了他們而駐足。 他們大都行色匆匆,或是要去上班,或是趕赴某一場約會。但最終,他們絕大部分都停下了自己匆匆的步伐。 晚清以來,民間發起的游、行活動從來不少,其中以文人發起為多。在這些游、行活動之中,有的是成功的,有的卻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各式各樣,但成功的游、行大都有著同一個特征—— 人心所向。 袁幼卿他們這次舉辦的游、行活動無疑是得人心、符合上海人民意志的。合樂里事件是整個上海灘近年來排得上號的大事件了,尤其是在上海各方文人發表文章之后,利益糾葛更是牽涉到了上海的頂層人士。 是以,當那些駐足的人們在聽清他們這一游、行隊伍的口號時,多少都在心間產生了共鳴。任他是穿西服的,還是穿著麻衣大褂的,大多都自覺地加入到了游、行的隊伍之中。 待錦頤往身后望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