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7
熙給宜妃宮里發了賞賜以示安撫,烏嬪設計謀害宜妃之事,看在沒成的份上,就此揭過,不多做追究。 康熙覺得,他這樣的安排已經為兒子考慮過了,十四還是受了很大的打擊,連性子都改了不少,近來看誰都像是在嘲笑他。 至于老四,他人在四川,得知此事已是半個月之后。 每日不斷線,胤禛連收了好些天的密信,糟心的同時,覺得皇阿瑪還真仁慈,換做是他攤上這么個側室,若還有用,就學九弟給她禁足到死;若沒啥用,也就一碗藥的事,留著作甚? 第46章 拉攏 但凡是康熙交代下來的事, 四貝勒胤禛總能一絲不茍的完成, 領戶部差遣這些年, 他險些逼死全體官員,戶部尚書見著他也只恨不能繞道走。誰能想到呢,這廝都作為欽差大臣去四川了, 還不忘記關心他們。 賑災工作既瑣碎又繁雜, 胤禛卻很耐得住, 事無巨細都要親自經手,生怕千里之堤潰于蟻xue。 哪怕再忙, 每隔三日他會發回奏本,回稟賑災進度叫京中放心,同時傳達對康熙的掛念, 愿他龍體安康, 又請他多包容永和宮那頭。 永和宮啊…… 康熙覺得他到今天才看清楚烏嬪其人。 從前這二十多年,他就寵了那么個顱內有疾的潑婦。 降了位份撤了封號非但沒讓她反省, 永和宮那頭怨氣比先前更重,聽說她如今酷愛摔瓷器聽響,每日能換幾套新的, 康熙忍無可忍, 叫內務府給德妃送了套銅器去。 這些事, 莫說康熙,妃嬪甚至皇子都有耳聞,十四阿哥近來度日如年,人家說個悄悄話他就感覺是在議論自個兒, 人家笑一聲他覺得是被嘲諷了。 因為心有不平,就會多想。 他不懂為什么太子能投胎到元后腹中,老九有個寵冠后宮的額娘,就連老十……他額娘是命短,生前也有貴妃之尊。到自己這兒,母族是包衣世家,做的凈是伺候人的活,額娘進宮是作為宮女伺候皇阿瑪,靠那張臉和柔順的性子爬床上位,與惠宜榮同為四妃。 胤禎不想去計較烏雅家的出身,他就想不通一點。 額娘既然能糊弄皇阿瑪二十多年,頭頂“德”這個封號,為什么不裝一輩子? 出了這回事,看笑話的真不少,那些從前被壓一頭的,瞧他落難就神清氣爽。還有些人純粹是同情,同情他攤上這么個能拖后腿的親娘,烏嬪如今的處境,還不如讓八福晉拖累落了胎的貴人高氏。 要說學問或者騎射,十四阿哥都不差,他近來卻頻頻出錯,很難專心。 這事傳到康熙耳中,心疼也有,更多的是嘆氣。 沒人生來就十全十美,哪怕他八歲登基,也讓輔政大臣轄制很多年,從登基到親政,到后來徹底掌控朝堂……這條路康熙走得非常艱難。同他當初的處境相比,老十四這點磨難也擔不起,豈敢委以重任? 倒是老四,聽聞后宮震蕩烏嬪失寵,他還能堅守本心,倒是個成大事的人。 康熙原就盤算著讓他輔佐太子,如今更堅定了這個想法。 老四心眼實手段狠,就說追債這回事,旁人都不敢接,他敢!這性子,做實事可,為君不可。太子生性仁慈,文治武功不在話下,弱點在于心軟,日后恐叫母族妻族牽制,合該替他安排一個能下決斷的人。 十四阿哥怕是想也沒想到,康熙借事測了這些兒子,他聽說永和宮還不消停,就去乾清宮相求,說想見額娘。 康熙推崇孝道,遂允。 他從乾清宮出來,立刻就去了永和宮,進去之后噗通跪在親娘面前。 “就當兒子求您,別鬧了?!?/br> 烏嬪私心很重,對老十四這個兒子的確是疼入骨血,別人來勸她聽不進去,十四去了一趟,她就消停了好些天。雖然是這樣,這日子對十四來說還是煎熬。 三十八年還沒過,皇帝如今身強體健,太子儲君之位坐得極穩,在明處爭的只有直郡王,暗地里老八動了心思,可惜連番受挫,老十四也是有想法的,他想大婚都還得再等幾年,人還小,沒有施展的空間……原本指望額娘加把勁兒,再往上升一升,做個貴妃也好,這樣能壓死好些兄弟,結果烏雅氏不升反降,這對老十四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他這陣子恍恍惚惚,胤禩抓住機會套了波近乎,兩人倒是越走越近,十四在康熙跟前都夸老八好。 不止十四,朝臣也說八阿哥賢,人品上佳。 康熙倒沒看出什么好來,只覺得他心思深沉,算計太多。 胤禩在工部都有三年,畏首畏尾,行事溫吞,倒是無過,卻也沒什么功勞……不比老九,才大半年時間,戰車的圖紙改過好幾遍,初步定型。他前些日子還來了一趟,說憑空想象無異于紙上談兵,純粹浪費時間,他準備做出來試試,發現問題再改。 同樣是在工部,老八做了什么?他坐在部里喝茶,與大臣們親切往來,遇上事提點兩句,等完成之后白蹭功勞。當然他的提點也很重要,康熙冷眼看著卻覺得他沒干好事,致力于結黨營私。 十四又一次提到老八,大概是說烏嬪如今禁足在永和宮內,胤禛人在蜀地,他跟前連個能說得上話的人都沒有,唯獨八哥,幾番關懷。 他只差沒說“得此兄長,三生有幸”,這意思康熙聽出來了。 不僅是夸老八,還有埋怨老四的意思,康熙聽過沒說什么,只是關懷了一番,待老十四走后,他就翻了良貴人的綠頭牌。 當晚囫圇睡了一覺,第二日圣旨就去到延禧宮,康熙狠狠夸了良貴人衛氏,說她持躬淑善,克嫻于禮……拉拉雜雜一大堆好話,然后冊封她為良妃,賜居永壽宮主位,賜金印金冊,擇吉日行封妃大典。 包括惠妃在內,延禧宮上下都在院里跪著,才聽了個開頭就感覺不妙,得知衛氏封妃,同居側殿庶妃咬碎了一口銀牙,惠妃早先就斷了爭寵的念頭,滿心指望老大爭回體面,卻不代表她能平心靜氣接受這事。 衛氏和老八就是兩條咬人的狗,瞧她悶不吭聲的,能耐倒是不小。這就封妃搬去永壽宮了,但愿她真能永壽,別像前朝的孝穆皇后,暴斃在永壽宮里,至今不明死因。 看看直郡王胤褆就能知道惠妃是什么性子,衛氏封妃之前在延禧宮偏殿住了二十年有多,惠妃的確是不怎么待見她,捫心自問沒做缺德事,對老八談不上多好,卻比德妃對老四的態度強多了。 胤褆還經常提點胤禩幾句,他說話做事都糙,胤禩聽著不以為然倒是真的。 說是受教,其實屈辱更多,胤禩覺得他從小就苦,蓋因額娘出身太低。 衛氏是辛者庫出身,她祖上在天聰年間歸順過來,是正經編入。嚴格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