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2
語幾句。 崔南軒眉頭輕蹙,淡淡掃一臉期待敬慕的陳葵幾人一眼,轉身步下石橋。幾個長隨打扮的人不知從哪個角落里鉆出來,簇擁著他離去。 他們一行人直接出了姚家大門不見了,生員們還站在原地望著門口的方向發怔。 微風輕拂,樹影婆娑,剛才的優雅風流仿佛只是他們剎那間的幻覺。 傅云英目不斜視,抬腳從竊竊私語的趙琪和趙叔琬身邊走過。 傅云啟眨眨眼睛,下意識跟著邁腿,亦步亦趨緊跟著她。 最前面的陳葵恍然回神,回頭和眾位生員相視一笑。 “雖未能說得上話,能一堵崔侍郎風采,也是我們三生有幸啊?!?/br> ………… 姚文達和趙師爺正在吵架。 靠著松軟大引枕而坐的姚文達氣喘如牛,面色發白,指著趙師爺含含糊糊說著什么,不必聽就知道不是什么客氣好話。 趙師爺坐在病榻前吃茶,頭也不抬,一句句頂回去,聲如洪鐘,中氣十足。 姚文達氣得倒仰。 走到門口的陳葵等人面面相覷,進也不是,不進也不是。 他們好像是來探病的吧?趙師爺怎么和病人吵起來了…… 眾人心中暗暗發苦,這要是把姚學臺氣出個好歹來,姚家人應該不會找他們賠命吧? “來了,進來!” 理直氣壯激怒病人的趙師爺聽到生員們的嘀咕聲,扭頭朝陳葵招手。 陳葵收起臉上的不贊同之色,走了進去。 生員們噓寒問暖,態度恭敬。 后輩在場,姚文達神色略緩和了一些,和陳葵說了幾句話,不知怎么又不耐煩了,搖手哄他們出去。 陳葵素知姚文達的脾性,倒也鎮定,“萬望學臺好生保養?!?/br> 一行人又退了出來。 趙琪拿我行我素的趙叔琬沒辦法,把她拉到一邊,勸她回去:“我們一群半大后生在這兒,你一個女孩子湊什么熱鬧?仔細堂姑姑罵你!姑母為人嚴厲,你好好跟著姑母學畫,別當還是在家里,人人都讓著你?!?/br> 趙叔琬皺眉說:“表兄看到崔侍郎之后就把我和八哥給忘了,我怎么回去?原本說好一起去裱畫鋪買鵝溪絹的,堂姑姑的畫要裝裱,表兄說要親自幫堂姑姑選花樣,他不在,我和八哥不好做主?!?/br> “下次去不就行了?”聽了她的話,趙琪暗暗松口氣,他還以為趙叔琬是為了接近傅云才故意留下來的,“你和八弟先回范府,崔侍郎是京官,表兄身為地方官,自然要聽他差遣,難道表兄還能為了你和八弟撇下他不成?” 趙叔琬撅起嘴巴,有意無意瞥一眼傅云英,似乎不想就走,趙八郎扯扯她的衣袖連聲催促,她一跺腳,氣沖沖離去。 “喲!”傅云啟怪模怪樣叫一聲,湊到傅云英身邊,“趙家小姐好大的脾氣!英姐,你以后小心點,她老瞪你?!?/br> 傅云英沒理他,撇下眾人,找到姚家老仆,“請的是哪位郎中為姚翁看脈?” 老仆回道:“勞小相公掛心,托令兄的福,昨日張道長親自過來給我們老爺診脈,留下張方子,今天藥抓回來,老爺吃了兩劑藥,精神比前幾日瞧著要好?!?/br> 姚文達時常臥病,傅云章臨行前托仆人照應姚家,一應柴米油鹽生活所需代為采買,姚文達從不收治下分文,但心中認定他是自己的學生,便沒和他客氣。傅云英受傅云章囑咐,搬來武昌府后,人雖未來,也三五不時著家仆過來看視。姚家老仆知道她是傅云章的弟弟,對她很是感激。 “那位崔大人……”傅云英話鋒一轉,漫不經心問,“是幾時來的?” 老仆臉色變了變,探頭左顧右盼,壓低聲音說:“老爺剛剛囑咐過我,讓我和小相公說一聲,京中出了大變故,小相公記得去信提醒二少爺,進京以后,千萬莫要前去拜望沈閣老!” 他頓了一下,彎腰說:“剛剛那位崔大人就是罷官了的,他可是侍郎老爺,官帽說摘就摘。這官老爺啊,不是那么好做的?!?/br> 傅云英神色不變,點頭應下。 同安二十年的前三甲,狀元姚文達被排擠出翰林院,掛了個提督學政之名,卻處處受沈家掣肘,無法插手湖廣學政之事。榜眼的仕途更為坎坷,早已不知身在何方。 當年的同榜進士云散四處,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已經離世,有的閑云野鶴,有的連遭打擊一蹶不振。 現在平步青云,大有成為沈介溪左膀右臂勢頭的探花郎崔南軒也折戟沉沙,罷官歸鄉。 官場局勢瞬息萬變,猶如航行海中,前一刻還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轉瞬間驚天駭浪,船毀人亡。 ………… 從姚家出來,趙師爺徑自帶著傅云啟和傅云英去貢院街,生員們要返回江城書院,趙琪急著往范府去打聽崔南軒南下的原因。 大家拱手作別,各自散了。 “有把握得第一嗎?” 回到家中,丫頭們奉上溫茶,趙師爺撩起道袍衣角,端坐于正堂前,劈頭就問。 傅云啟瞠目結舌,驚出一身冷汗,意識到趙師爺不是在問自己,偷偷瞟一眼傅云英。 幸好不是在問他。 傅云英接過茶盞送到趙師爺面前,道:“老師不是教我要戒驕戒躁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若別人多矣?!?/br> 趙師爺捋須微笑,吃口茶,“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若考賦詩或是古文,你確實不及趙琪、蘇桐他們??继?,做八股文,卻都是你的長項了。加上這半個月我不辭勞苦的指點教導,你一定位列前十?!?/br> 入院考試比童子試簡單,靠的無非是死記硬背的功力和對格式的套用,真正考文采的地方不多。 所以像趙琪、蘇桐這樣才華出眾的學子很難在入院考試中出頭,因為大家都答得差不多,純粹比記憶力和底子扎不扎實而已。 大才子考帖經,一身才氣無處使。 傅云英基礎打得牢,擅于模仿,文思不如蘇桐、趙琪,對文題的把握力和闡述論證邏輯卻比他二人要強。而且她少年早熟,眼界比同輩學子更為開闊。 趙師爺信心十足,覺得她很有可能拔得頭籌。因為她不僅準備充分,正好年紀比蘇桐和趙琪小,又生得靈秀,這可是一大優勢。 科舉考試中有一條眾所周知的潛在規則:考官一般會對年紀小、風姿出眾的考生格外寬容優待。 比如金鑾殿上那位萬歲爺爺就毫不掩飾自己對相貌過人的官員明顯的偏愛,喜歡招攬年輕貢生,也不管官員是否有真才實干,合眼緣的就拎到身邊當差。先帝在位時也是如此,身邊一眾文臣個個俊雅斯文,崔南軒就是他破格提拔的。 屬國使者來朝進貢,見到當朝幾位內閣閣臣,為他們的風采所懾,呆若木雞,辛辛苦苦學會的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