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
笑。 李綺節連忙移開目光,心中暗暗道:這孟秀才生得一副濃眉大眼,笑起來憨憨的,帶著一股傻氣,實在不像個聰慧狡黠的神童,怎么看,都像個不拘小節的馬大哈。 等張大少奶奶在李家擺足了大戶人家少奶奶的款兒,告辭離去后,李大伯正好從鎮上回來,李子恒聽到門外鈴鐺響,第一個蹦出去迎接。 周氏和五娘子看到李子恒的猴急樣兒,相視一笑。 李綺節心中愈發好奇,提起裙角,也跟了出去。 迎面正好看到李大伯和李乙兄弟倆一邊往里走,一邊商量著去誰家上門求親的事。 李子恒眼巴巴地跟在父親和大伯身后,神情又是歡喜又是急躁,像一只爬上爬下的綠皮猴子,恨不能竄到房頂上去。 李綺節恍惚間聽到一個孟字,心頭霎時雪亮一片:李子恒瞧上孟春芳了! 如果她沒記錯的話,出城那晚,孟春芳壓根沒和李子恒說過話???為了避嫌,孟春芳上船的時候,李子恒已經躲出去了。下船的時候,他也是最先上岸的。兩人全程連個對視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說話或者別的什么了。 李子恒怎么就一眼瞧中孟春芳了?還在幾天內說動李乙為他提親? 李綺節暗暗嘖嘖道:沒想到啊,沒想到,一直以為老哥只是個沒心沒肺沉浸于甜食的半大少年,沒想到少年的手腳這么快,前一天才剛剛窺見人家小娘子幾眼,沒幾天的工夫,已經連提親的彩禮都要預備好了! 誰說古人含蓄慢熱來著?古人看對眼了,下一步就是直接成親生娃!絕不耍流氓! 很顯然,五娘子和孟云暉今天上門來,就是為了和李乙、周氏商量去孟家求親的事。 趁著李大伯、李乙和五娘子說笑,李綺節私下里找到笑容滿面的李子恒,打趣道:“大哥,你是不是要去間壁孟jiejie家提親?“ 李子恒笑得合不攏嘴,點點頭,坦然承認。 李綺節想起孟娘子的為人,有些憂心:“恭喜哥哥,只是孟娘子那邊,怕是不大好說話?!?/br> 李子恒嘿嘿一笑,眼里閃過一絲精明之色,左顧右盼一番,見四下里沒有外人,悄聲道:“我托五娘子去孟家問過了,七娘……七娘她家的長輩都同意了?!?/br> 按著瑤江縣的規矩,求親要么找媒人,要么找兩家都熟識的親戚代為說和。李子恒沒有去求媒人,輾轉找到五娘子,也是用心良苦。 孟娘子含辛茹苦把孟春芳養大,為了培養孟春芳,投入了大筆錢鈔和心血,自覺奇貨可居,一心想攀高枝,把孟春芳嫁到大戶人家去。 這幾年,前去孟家提親的各路人馬受盡孟娘子的奚落和刻薄,瑤江縣的媒人們全都把孟娘子給恨上了,聽到誰家要去孟家求親,立刻把頭搖得撥浪鼓一般。 李子恒只得另辟蹊徑,想著孟春芳現在正好住在鄉下的孟氏大宅里,回城那天,就暗中托五娘子去孟家打探孟春芳祖輩的意思,當然這種事不能明說,只是略微露個口風,試探試探對方的想法。鄉下人家爽快,一般只要沒立刻否決的,基本上就是答應一半了。 孟娘子挑肥揀瘦,輕易不肯張口把孟春芳許配給縣里人家,孟家的老太太、姑老太太們恰好和孟娘子相反,更加樂意把孟春芳嫁到本地的清白人家。 李家名聲好,家中人口簡單,沒有婆母,只有一個年紀相當的小姑子,錢款又多,這樣的好親事,不用五娘子多費口舌,孟家老太太已經一口答應了,還和五娘子打包票,說孟娘子是她孫媳婦,重孫女的婚事,就該她這個老太太做主。 李綺節聽李子恒把前前后后娓娓道來,唏噓不已: 一是為大哥的早熟而覺得好笑——十四五歲的少年娃,就看了人家幾眼,立馬心急火燎想把小娘子娶回家,這也太猴急了。 二是為孟春芳的命運而感慨。她生得花容月貌,纏了一雙三寸小金蓮,是這個時代的標準淑女。也正是因為她是完美的閨中小姐楷模,所以必須對父母親人言聽計從,婚姻大事只能聽任母親和太/祖母安排,自己不能有一點意見。 三是為自己的未來擔憂——那個娃娃親楊天保,到底是不是她的良配? 李綺節向來心大,默默想了片刻,愁緒很快被李家即將到來的喜事取代:管他呢,車到山前必有路,楊天保又不是什么豺狼虎豹,她就不信自己對付不了一個十幾歲的小書生! ☆、第14章 五仁月餅 因著大郎李子恒的親事,李家的中秋團圓飯吃得有些敷衍。 李大伯和李乙兄弟倆一壁飲著自家酒坊釀制的桂花酒,一壁商量去孟家提親的事宜。 周氏更忙,既要給丈夫和小叔斟酒;還得給李子恒、李綺節兄妹倆挾菜;又要看著李昭節和李九冬喝排骨藕湯——怕姐妹倆被guntang的湯水燙著;同時還得豎著耳朵聽李大伯的安排,指出其中的錯誤;并且時不時張口補充一兩句;期間她自己也吃了兩碗米飯、一盅銀耳紅棗羹…… 一心六用,面面俱到。 李家不講究規矩,吃飯時房里沒有丫頭婆子伺候,都是自家人。周氏四下里看了一圈,料想李昭節和李九冬年紀還小,兩個小人兒應該聽不懂大人的話,說話便沒有顧忌,直接道:“趁著好日子,早些把親事定下來,年底咱們家就能辦喜事了?!?/br> 長輩們商量正事時,李綺節卷著袖子,捧著碗筷,專心致志地吃飯,手上的筷子一直圍著面前一盤松軟甜爛的蜜汁燉金華火腿打轉,聞言差點一筷子戳到酥肥的rou皮里:她這便宜大哥才十四五就要娶親啦?她還以為只是訂親而已呢! 李子恒嘿嘿一笑,埋頭直往嘴里扒飯。 吃過飯,李乙領著李子恒出門。父子倆都換了身不常穿的八成新合青色松江細布直身,李乙頭戴*帽,李子恒外面穿一件豆青絨棉褂子,一人騎一頭毛驢,晃晃悠悠離了李家村。 毛驢上還駝了幾大簍鮮果、米釀、活魚、雞鴨之類的各色土產,并松江府松羅、杭州府杭羅、應天府寧綢各一匹,父子倆這是要去拜望李氏宗族的嫡支長輩,希望他們能出面代李子恒向孟家求親。李家和嫡支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同是李姓,李乙備下豐厚的禮品,舍下臉皮去求,宗族那邊不會拒絕撮合一樁好姻緣。 李氏宗族合族而居,竹山背面有座臨河的山谷,沿河住的都是李姓人家,據說他們往上數三代,祖父輩都是堂兄弟,幾乎家家都連著親。李家村的村民曾想搬遷到李氏祖宅的附近去,因為不屬于同一個分支,沒有血緣關系,被李氏宗族斷然否決。 從李家村往南走四十里山路,到了樟樂山腳下,再坐渡船過河,接著走上二十里路,就能到李氏宗族所在的樟樂鄉。 李乙走之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