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4
果你干的活足夠多,還會得到獎勵,那就能夠吃飽了。 到了晚上,還沒有睡覺的時候,石洞人還會給他們講故事,這些稀奇的故事每每引得他們驚嘆連連,一會兒幻想著天國那永遠溫暖和長滿了果子的花園,一會兒又被地獄的責罰而嚇得渾身顫抖,雖然他們之前就看過壁畫,只是壁畫雖然直觀鮮艷,但是畢竟不如這些故事來的生動,叫人聽了一個就想著下一個。 就是白天被威逼著干活,也沒有那么難以接受,說起來,這些活兒比起野外狩獵,要簡單而且安全的多,如果不是身上的繩索還有石洞人時常落下的棍棒藤條的話,這甚至可以說的上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至于石洞人的規矩雖然那么多,違反后總是不免皮rou受苦,這當然很引起不滿,但是有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們看到了石洞人同樣遵照這些規矩做事情,不會隨地排泄,吃飯前要洗手。而晚上的故事,又告訴了他們,如果不這樣做,那么魔鬼就會進入他們的身體里,帶來疾病,不管是愿意也好被逼著也罷,他們的衛生情況總算是慢慢改善了,挨打的次數也在減少。 也就在這個時候,山下夏末開耕的田地里,原本青翠的植物也開始隨著天氣的涼爽而染上金黃。 第二百五十六章 收割忙 這是石洞部落的第二次種植的成果了。 相比于第一次,種植的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但是相對于第一次的精耕細作,第二次的種植可以說非常的粗暴了,就是火一燒,土一挖,中間扔點種子,其余的就看老天了。 不過這種植物的成長期不長,大約三個月就能收割,一年能種兩季。 不同于羅琦別的發明,種植這種前期需要很多的時間和勞動力投入的,在部落之中并不很受待見。 所以收割糧食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這些大河人的頭上。 和藍紋部落的交易重新打通,但是青銅還是供不應求,石洞部落也沒有奢侈到給所有農具都做成青銅的,就算是有,也不可能給這些大河人使用。 所以他們用來收割的工具只是經過了磨制的碎陶片,綁在長長的棍子上。 為了防止逃跑還有偷懶,在田里還有石洞人看守著,手里拿著藤條,看誰動作慢就抽一下。 “我怎么感覺這場景太反派了?”羅琦站在半山腰,看著下面收割的場景,摸了摸下巴。 想了想,她一拍腦袋:“這不就是奴隸制嗎?” 就羅琦穿越前所看的各種電影來說,一般作為奴隸主的這一方都是大反派,然后被壓迫的人民在忍無可忍之下就會揭竿而起,將一切反動勢力都打倒在地。 一想到無數電影里面奴隸主的悲慘結局,羅琦就感覺身上涼颼颼的:“臥槽這里面不會有什么姓陳姓吳吧?” 但是這想法很快就被肩膀上的系統給大肆嘲笑了一番,通過對雙方的武力對比,MSK1089告訴宿主:“他們拿著武器打不贏石洞部落,現在連武器都沒有,怎么是石洞人的對手?還有宿主啊,你不是監獄出身嗎?” “怎么說話的你,我那是獄警后備役,再說了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好青年,奴隸制什么的感覺太落后愚昧了?!?/br> 話雖然這么說,但是這已經是羅琦所能找到的最優解了。 如果換上這個時空的另外一人,不管是石洞部落還是別的部落,就是對大河部落的人來說,羅琦對大河人也已經仁慈到了極限,雙方戰斗,都是爭著將對方全部殺死的,萬一沒有當場殺死,說不定他們養好了傷就會來報仇,得不償失。 而將對方收服?這個難度實在是有點大,就算對方心悅誠服的想要加入進來,可是部落里面也養不了多余的嘴啊。 也就是石洞部落食物富足,才能這么做。 和狩獵的危險相比,收割這份工作算不上多么繁重,但是歪腰低頭一整天的重復勞作,卻也是很累人的。 將糧食收割后,還要將糧食脫粒,因為眼下的這種植物的種子非常細小,所以脫粒的時候需要將植物的穗頭放進陶罐里面摔打,然后反復揉捏,這才能夠將植物的種子脫粒干凈。 這份工作非?,嵥?,不過因為可以坐著的緣故,被安排給了那些受過重傷的人,他們中大多數人傷勢明顯變好,干這些輕活并不礙事。 俘虜的人數不少,但是將所有的糧食都收割干凈也用了好幾天,需要脫粒的植物更是堆積的老高,看上去像是金燦燦的小山。 羅琦實在是無法忍受手工脫粒的低效了,她讓人找到幾塊平整的青石鋪在地上,然后將收割后的植物堆放其中,然后用連枷拍打,促使種子脫粒。 這種農具制作起來也不困難,就是一個木頭長柄,連接著一組平排的木頭,上下揮動木柄的時候,木排就會繞桿轉動,就是羅琦穿越前,不少農村還在使用這種農具。 這種新型的農具一發明出來,果然使得效率大大提升,比手工摔打所花的時間快了好幾倍。 而脫離后的種粒需要攤放到地上,反復晾曬,直到水汽完全消失后才能儲存。 晾曬的勞動含量并不高,只需要選太陽好的日子,攤放在沒有風的平地上,然后用摟耙翻開攤平,讓每一粒糧食都得到充足的晾曬就可以了。 但是和上一次的精根細作不同,這一次雖然走的是廣種薄收的路線,但是奈何種的田比較多,所以收上來的糧食,從畝產來說簡直可以說是慘絕人寰,但是總量還是不少的,最起碼部落里的幾口缸盆是裝不下的。 而這么多糧食需要趕緊晾曬,不然受到潮氣發芽了,那么就沒有辦法儲存了。 不過想要找到適合晾曬的地方也不容易。 第一次收獲的種粒不多,所以在石洞那邊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以晾曬,但是眼下這成堆的谷物,卻需要一個平整的地方來晾曬,在羅琦穿越之前,農村每家都會在自家的門前留一塊平整的土地,叫做場,就是專門用來曬糧食的。 有了免費的勞動力,曬谷場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將地上的草燒光,將土地用大石頭捶打以平整踏實,然后再將需要晾曬的種粒倒在那里,攤開,剩下的就教給太陽了。 秋天的太陽雖然不比夏日來的灼人,但是好在天高氣爽,氣候干燥,這些種粒反復晾曬了四五天之后就可以儲存。 用的是緊急燒制的大陶缸,雖然號稱是缸,不過石洞部落燒制大型陶器的技術還很不成熟,只要器物高到了大腿,就沒有不開裂的,所以這些陶缸最大的也不過膝蓋高度。 一口陶缸里面裝糧不過三四十斤,不過因為土地多,所以足足裝了好幾十個陶缸。 這些陶缸被小心的帶回石洞部落,上面用緊密的蓋子蓋住,然后放到石洞過道后